top of page
_S8A9659.JPG

如果陪伴
是一份禮物

攏西為著愛!

光華國小_大畫布_去背.png

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創辦人 林才越

有一天,如果可以把「天份」當飯吃,你會發現世界的寬廣和擁有自由人生的幸福。

但是幸福不應該是特權!

『台灣待用課程協會』創辦人林才越跟四歲兒子玩耍時,一時興起,父子兩人仿效口足畫家,咬畫筆來畫畫,卻發現比想像中困難,兒子突然冒出一句「我覺得好幸福」的童言,更篤定他義無反顧深耕身心弱勢或部落偏鄉的初心。他以親身歷練作印證,發現送給偏鄉孩子們最好的一份禮物是「學習是好玩的。」

13歲隻身到美國唸書的「小留學生」Eric林才越,選擇在偏鄉往下紮根的「教育」作為他對這塊成長土地的反饋;如今身為三個孩子的奶爸,《待用課程》某種程度也是一項台灣父母寄望於體制外教育的實驗。林才越深刻的體悟是,「學習動機」才是孩子最需要被教育和啟發的關鍵。特別是身心障礙或育幼院特殊學童,更需要被啟發和鼓勵,及早培養及發現學習的動機。一旦開關打開了,「原來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,」自然而然有了自信,找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這股力量,不但過程療癒,同時能培養把一件事做好的能力,成為未來立足社會的競爭力。 

2015年《待用課程》正式營運執行,對象包含許多原生家庭的偏鄉部落學生、身心障礙與特殊身心狀態的學童等,透過舞蹈、戲劇、繪本、花藝、指甲彩繪、劍道、文創等啟發,或按照不同個案量身訂做的藝術專案課程,誘導出孩子的潛藏天份,看見獨特的自己進而培養未來競爭力。林才越說:「我們發現藝術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誘因。」每每在孩子身上看見屬於他獨一無二的光采。

_S8A9969.JPG
新北市 瑞濱國小 立體繪本 書_.png
新北瑞濱國小 花藝 繪本與舞蹈課 (10).jpg
441A1454.jpg
捐大型雕塑給花蓮北濱國小.png
441A1445.jpg

“ 找到學習的動機”

台北市一批學習障礙孩子 去背.png

感念從事幼教出版事業的雙親,對子女教育有著不同於一般台灣家長的想法。從小,爸媽就不太強迫為了考試而唸書,對學校要求與課本不差一字的「死背」教學也覺得難為了孩子。最後林才越因為「不適合台灣教育」,被父母送往美國就讀。相較於大多數留學生,寄宿學校的他不但順利完成學業,學成後更留在美國金融業工作。一直到取得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進修 MBA 學院後,毅然回台灣陪伴家人。

林才越坦承,因為不適應台灣體制內的教育,從小出國念書,年歲漸長,常自省對台灣這塊出生地總感到有些遺憾。因為攻讀商學,出了社會在外資證券公司及避險基金公司工作,卻仍未有過創業想法。直到太太懷了第一胎,當上父親的林才越不免想到未來孩子在台灣教育的問題?第一次觸動心中浮現創業的念頭。

學商的背景,為什麼選擇教育為創業的起步?林才越表示,「創業成功就在於,解決問題。」而在有需求,就有機會的邏輯下,林才越感嘆台灣的學前教育,其實一直都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最痛苦的選擇:「為什麼國小、國中教育體制、課業會把孩子掐得死死的?」,這種對填鴨教育的質疑,就是一種機會需求。

於是,林才越提出「人人是老師、處處是教室」構思,成立教學平台,邀請專家開課,透過媒合學生與老師,創造台灣體制外學習的可能,企圖為僵化的教育打開另一扇門。

林才越成立線上平台後,廣受好評,也為日後《待用課程》計畫埋下機會。因桃園復興鄉介壽國中提出,有沒有老師願意來山上教舞的要求,林才越答應幫忙。沒想到,短短24小時,不但師資到位,更立刻募集到開課所需經費,就這麼無心插柳柳成蔭,順理成章地開出第一堂《待用課程》。課開了,老遠專程上山教舞的老師,接觸到的幾乎全是原住民的介壽國中學生,看到他們在肢體藝術上表達過人的天份,卻苦無機會接受正規訓練,深感震撼的老師們知道如果放棄這些孩子,就是扼殺台灣的舞蹈天才,也是違背自己的使命。老師們興起更強烈的教學動機,師生都不放棄的消息,經過新聞媒體大力報導推波,《待用課程》在全台很快打響了知名度,連當時任兆豐基金會執行長的前第一夫人周美青都表達關注。

既有專才老師表達授課意願,也有各學校和相關單位提出各種教學課程的需求。促使林才越認真思考把《待用課程》計畫獨立出來,更積極為這項他的計畫打造教育平台「你好 我好」。

新北 瑞濱國小 舞蹈花藝課程 (2).jpg
441A1521_edited.jpg
441A1490.jpg
190528_090.jpg

萬事俱備,林才越慶幸可以放手規畫,而把營運交付給志同道合的合夥人陳欣婷,於是,《待用課程》如火如荼展開,一面尋覓師資,也一一拜訪各個偏鄉學校,挖掘出真實的課程需求。曾在美國進修的林才越深刻體會「知識是有價的」,要能讓偏鄉孩童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,就必須付出代價。評估後,林才越堅持以高於一般授課的鐘點費來聘請最好的老師到偏鄉。例如,用三萬元的經費來開一門正規的肢體藝術訓練初級課程,以期名正言順地要求教學內容和品質。

 “ 如果 「陪伴」是一份禮物 ” 

對林才越而言,創業就像替客戶解決問題,滿足需求。教育也是一樣。即使一路走來辛苦,但林才越卻更感念《待用課程》讓他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台灣。跟著課程計畫腳步,接觸不同社會階層,也體悟了隔代教養的孩童、原住民、身心障礙者所面對的困境,這些幾乎不曾出現在過去生命歷程中的人和事,因為《待用課程》開始接觸,有了深刻感受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。當知道有餘力可以助人,轉而回到創業初衷,起心動念以集結眾人之力的《待用課程》,深入台灣各地偏鄉,一起翻轉底層社會的未來。身為《待用課程》創辦人,林才越說,未來將以一個地區或一個學校為目標,他並不求廣度,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集中力量,「長期而持續」關注某個弱勢團體並予以量身訂製的學習機會,直到這些偏鄉孩子能自己展開翅膀,不再需要的那一天為止。更重要的是,有一天,這些曾受助於《待用課程》的種子,能複製這份別人給的禮物,心裡發出這樣的聲音:「原來我是有能力的,原來我也可以助人,原來我也可以給別人禮物。」

《待用課程》的 KPI並不光是為台灣培養出多少舞蹈家,音樂人和畫家,而是長期的陪伴。林才越感性地說,山裡的孩子都知道,「我們一定會回來!」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