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陪伴
是一份禮物
攏西為著愛!

台灣待用課程協會創辦人 林才越
有一天,如果可以把「天份」當飯吃,你會發現世界的寬廣和擁有自由人生的幸福。
但是幸福不應該是特權!
『台灣待用課程協會』創辦人林才越跟四歲兒子玩耍時,一時興起,父子兩人仿效口足畫家,咬畫筆來畫畫,卻發現比想像中困難,兒子突然冒出一句「我覺得好幸福」的童言,更篤定他義無反顧深耕身心弱勢或部落偏鄉的初心。他以親身歷練作印證,發現送給偏鄉孩子們最好的一份禮物是「學習是好玩的。」
13歲隻身到美國唸書的「小留學生」Eric林才越,選擇在偏鄉往下紮根的「教育」作為他對這塊成長土地的反饋;如今身為三個孩子的奶爸,《待用課程》某種程度也是一項台灣父母寄望於體制外教育的實驗。林才越深刻的體悟是,「學習動機」才是孩子最需要被教育和啟發的關鍵。特別是身心障礙或育幼院特殊學童,更需要被啟發和鼓勵,及早培養及發現學習的動機。一旦開關打開了,「原來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,」自然而然有了自信,找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這股力量,不但過程療癒,同時能培養把一件事做好的能力,成為未來立足社會的競爭力。
2015年《待用課程》正式營運執行,對象包含許多原生家庭的偏鄉部落學生、身心障礙與特殊身心狀態的學童等,透過舞蹈、戲劇、繪本、花藝、指甲彩繪、劍道、文創等啟發,或按照不同個案量身訂做的藝術專案課程,誘導出孩子的潛藏天份,看見獨特的自己進而培養未來競爭力。林才越說:「我們發現藝術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誘因。」每每在孩子身上看見屬於他獨一無二的光采。


.jpg)



“ 找到學習的動機”

感念從事幼教出版事業的雙親,對子女教育有著不同於一般台灣家長的想法。從小,爸媽就不太強迫為了考試而唸書,對學校要求與課本不差一字的「死背」教學也覺得難為了孩子。最後林才越因為「不適合台灣教育」,被父母送往美國就讀。相較於大多數留學生,寄宿學校的他不但順利完成學業,學成後更留在美國金融業工作。一直到取得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進修 MBA 學院後,毅然回台灣陪伴家人。
林才越坦承,因為不適應台灣體制內的教育,從小出國念書,年歲漸長,常自省對台灣這塊出生地總感到有些遺憾。因為攻讀商學,出了社會在外資證券公司及避險基金公司工作,卻仍未有過創業想法。直到太太懷了第一胎,當上父親的林才越不免想到未來孩子在台灣教育的問題?第一次觸動心中浮現創業的念頭。
學商的背景,為什麼選擇教育為創業的起步?林才越表示,「創業成功就在於,解決問題。」而在有需求,就有機會的邏輯下,林才越感嘆台灣的學前教育,其實一直都是許多為人父母者最痛苦的選擇:「為什麼國小、國中教育體制、課業會把孩子掐得死死的?」,這種對填鴨教育的質疑,就是一種機會需求。
於是,林才越提出「人人是老師、處處是教室」構思,成立教學平台,邀請專家開課,透過媒合學生與老師,創造台灣體制外學習的可能,企圖為僵化的教育打開另一扇門。
林才越成立線上平台後,廣受好評,也為日後《待用課程》計畫埋下機會。因桃園復興鄉介壽國中提出,有沒有老師願意來山上教舞的要求,林才越答應幫忙。沒想到,短短24小時,不但師資到位,更立刻募集到開課所需經費,就這麼無心插柳柳成蔭,順理成章地開出第一堂《待用課程》。課開了,老遠專程上山教舞的老師,接觸到的幾乎全是原住民的介壽國中學生,看到他們在肢體藝術上表達過人的天份,卻苦無機會接受正規訓練,深感震撼的老師們知道如果放棄這些孩子,就是扼殺台灣的舞蹈天才,也是違背自己的使命。老師們興起更強烈的教學動機,師生都不放棄的消息,經過新聞媒體大力報導推波,《待用課程》在全台很快打響了知名度,連當時任兆豐基金會執行長的前第一夫人周美青都表達關注。
既有專才老師表達授課意願,也有各學校和相關單位提出各種教學課程的需求。促使林才越認真思考把《待用課程》計畫獨立出來,更積極為這項他的計畫打造教育平台「你好 我好」。
.jpg)


